新加坡教育部近日宣布最新的幼稚园课程框架,在现有的学前教育指导原则上,进一步说明幼稚园课程的明确目标,阐述幼儿在上小一之前所须掌握的各项技能。
改良后的框架也着重全人教育的发展,强调让幼儿在学前时期就建立自信和掌握社交技能,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处事态度。
教育部两年前开始检讨2003年推出的现有框架,在征询学前和小学教育工作者及专家建议后进行改良,详细列出六大学习范围个别的学习目标。
例如,在语文与识字学习范围,幼儿在上小一之前应该能通过绘画、标记、符号和书写等来传递信息、表达想法;在计算方面,学生应该能够识别不同事物在形状、大小和颜色间的关系或区别。
对于各大教学成果和原则,新课程框架也有了更详尽的解说,例如新框架明确表明玩乐学习的定义、所应包含的元素,以及教师在玩乐学习上所须扮演的角色。
近年来,有不少家长反映说不清楚孩子在上小学前需掌握哪些知识,为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点上给他们报读各种增益课程。孩童面对的学习压力也使不少家长对生儿育女裹足不前,新课程框架为家长提供更好的指引。
律政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英兰妮昨天走访荣升堂幼儿园(The Ascension Kindergarten)后接受媒体访问时说,新框架列出学前教师所应达成的目标,有助于缓解学前中心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。
她说:“我们(改良框架)的目的是要提高业者的整体素质,不是降低。改良框架的重点是确保每名业者都能达到的基本程度,这个程度并非最底限,而是具有一定水平。”
英兰妮也呼吁家长改变“教越多越好”这一根深蒂固的想法。“教育不仅关乎数字和生词的掌握,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习到了什么态度和技能。”
教育部将把新框架指南分发到所有幼稚园和托儿所,家长也可上教育部网站浏览家长指南。接下来,教育部将着手筹备教师指南及教材等,预计全套资源明年出炉。
至于学前母语教学的课程框架,教育部说仍在检讨中,但基本原则与幼稚园课程框架一致。
幼儿上小学前应能:
◆ 辨别是非
◆ 愿意分享及与他人轮流参与活动
◆ 体谅他人
◆ 有好奇心并愿意探索
◆ 理解所听到的信息和自己所说的话
◆ 对自己感到自在和开心
◆ 有一定肢体协调能力、有健康的习惯、参与并享受广泛的艺术体验
◆ 爱家人、朋友、教师及学校